2022-11-04 17:18:10 来源:新浪网
近期,第六届良食峰会在京落下了帷幕。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百余位资深专家和行业代表等参会并发言,上百家机构参与联合传播,累计近30万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据悉,此次峰会以“在不确定的时代,吃出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探讨在气候变化、新冠疫情、贸易摩擦、战争冲突等多重风险的挑战下,中国的食物系统如何更好地因应这些挑战,走向更具韧性的发展道路。
权威解读,从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到大食物观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陈萌山先生
2022年,首届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举办后的第一年,也是“大食物观”提出后被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一年。开幕式上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先生和良食基金创始人简艺先生,分别就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食物系统发展现状等背景出发,阐述了举办良食峰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对论坛和嘉宾的发言表达了期待。
国际方面,联合国粮食系统协调中心协调员 Lina Mahy 作为为联合国专家代表,从全球视角进行了分享。她们指出自2021年9月联合国举办首届粮食系统峰会以来,各个成员国的有了一系列的后续进展,联合国协调中心也在为峰会提出的目标开展协同努力。EAT 基金会创始人 Gunhild Stordalen 则重点梳理了过去几十年,全球食物系统致力于提供廉价卡路里而付出的环境代价与健康代价,她建议眼下各国的食物系统需要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型(如采取再生农业范式)、饮食结构的转换(植物性饮食为主)、最大程度消除食物的损耗和浪费、并为食物系统的从业者创造公平合理的生计。
国内方面,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陈萌山主任,完整详细地介绍了国家层面依循“大食物观”所做的布局安排。陈萌山主任阐述中国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淡水资源短缺,加上不断增长的人口,所以即便没有最近几年的外部动荡,我们的食物供需关系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同时,他提醒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导致的超重肥胖、隐性饥饿、营养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粗放的种养方式,导致土壤肥力衰退、饲料利用率低、粪污转化不到位等问题,也亟待改善。
陈萌山主任也给出了实践“大食物观”的具体做法,如鼓励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建设植物工厂;稳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板栗、核桃、油茶、油橄榄等为代表的木本粮油;加大昆虫蛋白食物开发力度,推动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食品等新食品制造;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对饲料粮尤其是蛋白质饲料形成有效替代等。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到国家层面对农业的关注,从看重耕地上的主粮生产转向对江河湖海林田草等各类国土资源所能提供的大食物资源种质库的重视,并且尝试打破过去高度倚重资源和人力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开拓食物的来源,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时代之问,中国是否需要一场膳食革命?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国际院长陈志钢教授的演讲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需要一场膳食革命?他从健康、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检视。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儿童群体的营养差距已显著缩小,在解决营养不足的问题上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超重、肥胖问题却变得非常严峻。陈教授通过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EAT-柳叶刀》给出的膳食建议发现,我国人均肉类消费过量,全谷物、水果、奶类、坚果的摄入却不足,与健康膳食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的膳食结构也会连带影响粮食安全。肉类消费过多将导致作为饲料的大豆、玉米高度依赖进口。而如果我们能够符合健康膳食的结构,以中国目前的猪肉产量,将很有可能从猪肉进口国转为猪肉净出口大国,并减少对大豆、玉米进口的依赖。
经济方面,“中等收入陷阱”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中国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吃得不够好,将制约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升,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可持续方面,陈教授指出,在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一半以上都与食物有关,合理的膳食结构将显著降低人类的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绿水青山的实现。
陈教授认为,目前政府制定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1-203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为健康膳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难在如何落实,对此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包括调整农业补贴、征税对象,让消费者更能负担健康膳食的价格;相关职能部门厘清权责、建立有效的营养协同体系;促进营养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等。
食物领域的可持续,是很多行业亟待快速推进的议题
从国家层面诠释食物变革的必要性后,明绿智库创始人 Mia MacDonald 担任主持人与耶鲁大学后勤助理校长 Rafi Taherian,以及 MSC 咨询创始人谭亚幸先生进行了圆桌对话,探讨社会力量在健康可持续饮食上可以发挥的作用。
耶鲁大学校餐以实践着“植物领先”原则而闻名,作为耶鲁校餐变革的主要推动者,Rafi 也分享了在对中国高校的访问中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食堂提供多少种食物,高校学子仍会抱怨食物选择太少。但他认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食物选择过多,必然会影响单个食物的品质,也会造成食物浪费,耶鲁的选择是,减少食物选择的种类,但保证每一个菜品的质量非常高。另外,他也重视将世界各地传统的饮食文化带入食堂,让食物有故事,让饮食成为一种文化体验。
作为一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咨询公司的创始人,谭亚幸讲述了中国企业的可持续议程本土化实践,部分企业展示了对餐厅及供应链可持续性,以及用户的绿色信用值的关注,还有一些技术公司正在尝试将食物教育设计成游戏,寓教于乐等。食物领域的可持续对很多行业来说,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推进多快、推进到哪些领域的思考题。他也分享,Z世代的年轻人明显对可持续有更多的关注,MSC的团队成员中年轻人占到80%。所以,未来在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推动中,要卷入更多的z世代力量的参与。
七大分论坛,聚焦食物系统不同方向,展示思考和实践
据悉,为了更加立体的展现食物系统不同方向的思考和实践,本届良食峰会特设了七个分论坛,两场实践案例分享,力图以最丰富的主题,最多元、最有力的实践,最真实的声音,最深度的交流来为公众呈现一场思想盛宴。
分论坛部分,以"农业和乡村发展论坛 "聚焦“社会化可持续农业”,聚焦新农人;以"动物性食品的选择和消费论坛"科普动物性食品生产,引导消费;"健康可持续餐饮论坛"探讨公共餐饮关注健康平衡膳食的重要性,推动饮食转型;以"食物零售论坛",吸引多方力量投入到食品零售行业的社会创新中;以"食物浪费论坛"倡议减少食物浪费,企业和组织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食物教育论坛"探讨可持续食物教育大大拓展了学校的教育边界,抵达天人合一的食物系统和教育境界;以"商业论坛",呼吁商业公司将人类健康与星球健康纳入商业运营的考量并真正予以践行,共建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
2021年,在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的全球行动召集下,良食基金建立了“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转向可持续消费模式(行动轨道二)中国行动平台”(简称“行动平台”)。行动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与众多机构合作举办了12场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说”独立对话,在“转向可持续消费模式”大主题下,聚焦健康校餐、乡村振兴、青年行动、食物教育、中小企业、菜市场转型、生态社区、减少食物浪费等具体行动,探索解决方案;通过案例征集活动挖掘出了许多最佳实践案例;孵化出了食物教育行动网络、青年行动网络等紧密的“行动联盟”。这些工作广泛地连接了各界利益相关方,基于“食物系统”概念和方法,促进各方交流探讨,培育系统性思维。
今年,行动平台第二次面向全国甄选出了可持续食物领域的12个最佳实践案例与25个典型实践案例,并邀请评审慢食工作委员会顾问张兰英、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非常研究所(Asymmetrics Research)首席洞察总监林惠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等四位嘉宾作为评审代表,宣读了最佳实践案例的入选名单和理由。并期望这些案例的推出,可以激励并启发到该领域的其他行动者,采取更有效、更新颖的做法,扎实推动中国食物系统的转型与变革。
峰会还邀请了国家农村农业部食物与营养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黄家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执行主任史东根、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伙伴关系顾问曹夕、Wholesome Crave创始人兼总裁和四届詹姆斯·比尔德奖 (James Beard Award)获奖主厨Michel Nischan、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后勤总管Ken Toong、哈佛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和营养学讲席教授以及哈佛医学院的医学教授Walter C. Willett, M.D., Dr. P.H.、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周尊国、达能集团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兼社会企业总经理吴俊达、世界资源研究所“酷食承诺”(Cool Food Pledge)负责人 Edwina Hughes、天人文化创始人古永锵,纽约大学环境研究教授兼环境与动物保护中心主任
Dale Jamieso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等近百位等不同领域的资深专家和行业代表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分享。
前沿的研究,打动人心的故事,激荡的创新,强烈的使命,聚成风,汇成云,掀起了关注食物系统可持续议题的热潮。通过这样的对话,发现真实诉求,预见未来发展新趋势,构建伙伴关系,引发对食物系统发展的新思考,催生新实践,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共建健康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上一篇:观潮新消费发布《国潮品牌陪伴成长计划》
下一篇:最后一页